文章
有一種控制型父母,正在努力養出空心病孩子!毀了孩子也傷了自己
2023/12/01

ADVERTISEMENT

作者:主創團·盛夏

「跟你說了多少遍了,不要和那個同學玩,你都記不住的嗎?」

前兩天在餐廳吃飯時,遇到了這樣一對母女。

媽媽喋喋不休地訓斥著,一旁的女孩則一聲不吭扒著飯。

讓你不要穿裙子,非要穿裙子;吃完飯,就去把頭髮給我剪短了;你現在要以學習為重,不要把時間浪費到穿衣打扮上.......

就在母親繼續輸出時,小姑娘突然站起來,轉身跑了出去。

只剩下媽媽憤怒的呼喊聲。

看到過這樣一句話: 「人處在壓抑環境下,又無能力改變時,就會采用逃離來反抗。」

同為母親,我理解「愛子心切」的焦慮,卻更同情被控制籠罩的孩子。

短短的午餐時間,母親便從著裝到交友,對孩子進行了嚴格把控,滴水不漏,換成誰,又能不想逃呢。

哪怕我一個旁聽者,都想遠離這位母親,更何況是身處其中的孩子呢。

《感謝自己的不完美》一書指出:

「幸福的家庭,都有一個共同點,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。而不幸的家庭,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。」

父母控制欲太強,是孩子一生的災難。

ADVERTISEMENT

父母的控制欲,是一場「以愛為名」的傷害

《少年說》中有一位叫「孔凡粵」的小小控訴者:

她有一位控制欲超強的媽媽。

「無論是我想約別人玩,還是別人想約我玩,

媽媽都總有各種理由拒絕;

媽媽甚至為我制定了五份表格,來嚴格要求我做什麼。

大到上課下課,小到吃飯上廁所,

時間精準控制到每分鐘。」

這讓她的壓力很大,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。

她希望媽媽多給她一些空間,讓她自己規劃人生。

而面對孩子的訴求,媽媽的解釋是:

ADVERTISEMENT

「你還小,還需要一些時間。你的合理規劃離我的差距還有很遠很遠。」

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·鮑姆林德曾提出過「專斷性教養方式」理論。

「專斷性教養方式」即:拒絕+控制,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,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;同時,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。

其實父母并不是不愛孩子,而恰恰是因為太愛孩子,總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孩子指導方向。

然而,孩子并不是白紙一張任父母涂寫,也不是父母的縮小版,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成長邏輯。

如果,我們忽視孩子的內心世界,利用著「父母權威」這座大山死死壓著孩子;

慢慢的孩子被父母的「不信任」、「不尊重」強制改造,而習慣性地被否定,也會導致孩子一步步喪失自信,變得低自尊、懦弱且沒有主見。

看到過這樣一句話:在外被霸凌的孩子,一定在家先被父母霸凌。

父母長期的控制,讓孩子認為,只有聽話才能存活,只有順從才能免遭更嚴重的傷害和痛苦。

在父母與孩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我們最終只能看到,一個認為「我都是為你好的」

ADVERTISEMENT

領導者,和一個看似溫順的服從者。

而看似溫順的背后是一點點裂開的深淵,正慢慢吞噬著孩子的內心。

父母的控制欲,是一場病態的「共生絞殺」

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: 最糟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?

其中一個回答令我印象深刻:

「最糟的原生家庭,是看起來沒那麼糟的,甚至是完整和諧的,但控制和傷害是隱形的、間接的、無形細微又深入骨髓。

明明是傷害,卻以愛和道德之名,讓人陷入想遠離又愧疚的兩難,無法愛也不敢恨的泥潭。」

前段時間,朋友被確診為「抑郁癥」,而心理醫生給出的原因是來自于長久的精神壓力。

朋友的家教森嚴,小到一言一行、穿著打扮,大到學校選擇、志愿填報,父母都滴水不漏地把控著。

記得有一次去她家玩,吃飯時,只因她太飽,剩下了蔬菜汁,沒有完成媽媽營養均衡的要求,就迎來了一頓劈頭蓋臉地訓斥。

ADVERTISEMENT

她媽媽甚至將她許多陳年往事一一掏出來,細數她每次不聽話造成的失敗史,全然不顧我在旁邊。

想到那次在她家的用餐,我都不寒而栗,仿佛被蜘蛛網纏住一樣,漸漸難以呼吸。

成年之后,她數次向我哭訴,自己就像父母的傀儡,想遠離他們,卻又不敢邁步,既害怕外面的世界,又不知道何去何從。

這不禁讓我想到武志紅老師提出的「共生絞殺」理論:

所謂共生,即雙方無法離開彼此,兩人在關系中,一個人完全變成滿足對方需求的工具,而另一方則變得完全沒有自我;

兩人甚至對對方產生病態的依賴,就這樣帶著痛苦與怨憤糾纏在一起。

在我們的生活中,很多父母扮演著「決策者」的角色,和孩子共同演繹著一場場相愛相殺的劇情。

否定孩子的興趣愛好,認為那只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;

限制孩子的交友權利,覺得對方達不到其為孩子制定的交友標準;

為孩子制定嚴苛高強度的學習計劃,以免孩子落后一步;

甚至孩子某次鼓起勇氣的申辯,也變成了忤逆家長的大逆不道。

父母就像是一位審判長,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來做最終決斷,卻唯獨忘記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。

ADVERTISEMENT

孩子的人生,就像是一個被操控的「傀儡」,父母的意志滲透在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與其說是父母為孩子的人生保駕護航,倒不如說其本質就是父母的人生。

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過: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,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,那麼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。

我們愛著孩子,卻用最窒息的方式,將孩子越推越遠。

控制了孩子的意志,卻與孩子的心咫尺天涯。

而被父母長期控制打壓的孩子,最終會變成「空心人」。

他們會對一切都變得無所謂,他們的人生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,同時他們也不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父母舍得放手,孩子才能擁有自己的人生

宋明妮《育兒的邏輯》一書中寫道:

愛和尊重有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就是關注對方的內心感受,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想法,而不是以愛的名義發揮控制欲。

ADVERTISEMENT

真正的愛和尊重,是退至孩子身后,給孩子空間與自由,同時保有連接和支持。

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家庭教育方面,是一位成功的父親。

盡管他自己是物理學家,但是卻不強制要求孩子走和自己一樣的道路,繼承自己學術上的衣缽。

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秉承著「放手但不放任」的理念,給予子女最大的自主權。

長子楊光諾在密歇根大學學了一段數學后,大概覺得自己和數學實在是不投緣,于是轉行念了計算機科學;

次子楊光宇從小就展露出了對化學的興趣,父母甚至允許他在自己的臥室里,搭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實驗室;

楊又禮還記得,小時候爸爸用一張漫畫和她溝通,紙張上畫出了「功課」和「玩耍」,讓她自己做選擇,規劃時間。

在三個子女的成長過程中,楊振寧從來不干預他們的事情,不強制子女做違背自己內心的選擇;

反而是從小教育子女,遵循自己的內心,勇于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也要敢于對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
也正因為楊振寧夫婦的放手和鼓勵,他的三個子女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。

ADVERTISEMENT

紀伯倫在《論孩子》中寫道:

「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,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

好的家庭教育,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。」

父母總是擔心孩子自己選擇失誤,便替孩子做選擇、做決定,殊不知,真正能夠讓孩子成長的,永遠是父母的信任和尊重。

而父母需要做的,便是放手,信任孩子的選擇。

孩子敢于選擇,也敢于放棄;

敢于受挫,也敢于迎接任何困難。

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由自主的個體,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。

克里希那穆提在《喚醒智慧的教育》一書中寫道:

教育最本質的起點和最終級的終點,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義。當我們拋棄想要孩子成為這個或那個的野心和框架時,才能讓孩子在愛和良善中盡情綻放自己內在的智慧。

人生的這趟航行中,只有孩子自己掌舵,才能真正地經歷人生的浮浮沉沉、風風雨雨。

在每一個大浪下鍛煉膽量,在每一個航道的分叉處選擇方向,一次次的經驗積累,才能讓孩子在人生的這趟旅途中自如前行。

父母適時地放手,是對孩子的最大成就。
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

ADVERTISEMENT

盤點明星身上最尷尬的部位:趙麗穎的背,楊冪的腳,而她卻有「4個胸」
2024/01/30
因與成龍鬧不和,拍了一部電影「諷刺成龍」,卻意外成就經典
2024/01/30
娛樂圈里「最有錢」的5對夫婦:周杰倫昆凌上榜,第一名富可敵國
2024/01/30

ADVERTISEMENT

林心如慶48歲生日!「10年對比照」曝光,容顏如故,網驚呆:根本長一樣
2024/01/30
汪小菲再傳有新戀情,張蘭態度轉變:我也想戀愛了
2024/01/30
重磅!大S失婚協議曝光,汪小菲2年已付逾681萬,搬走4幅畫挨告
2024/01/30
汪小菲再傳有新戀情 張蘭態度轉變:我也想戀愛了
2024/01/30